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,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,也拉开了一场全民抗疫战。这场疫情除了身体健康层面的防疫,还有极其重要的防疫——心理防疫。
比疾病更可怕的,是疾病带给我们的负面情绪。每天起床后刷一刷关于新冠病毒的最新情况,成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之一。然而看着每天上升的感染人数,读着铺天盖地的假新闻,数着所剩无几的防护口罩,吃着拼尽全力抢到的双黄连……恐惧和焦虑情绪在人们心中不断蔓延。很多人在身体上虽然没有被感染,但是在心理上却已经饱受新冠病毒的煎熬。
在这次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之下,很多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暗示,稍有不适就觉得是新冠肺炎引起的,“疑病”又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。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身边人的身上,前几天朋友在居家一周后突感不适,发烧体温上升,幸而在医院检查后排除了感染的可能,自行居家隔离。但其本人却依然认为自己很有可能是被感染了,处在巨大的焦虑恐惧之中,当得知感染者会有呼吸不畅的症状后,结果原本并无感染症状的他,真的感觉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。出于安全考虑,再次去第二家医院检查,同样排除了感染的可能。
有一个实验很好的证明了心理暗示的作用。实验者对一名死囚宣布将要对他处以极刑,方法是割开他的手腕,让鲜血滴尽而死。而后实验者将死囚双手反绑,眼睛蒙上,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刀,但其实并没有割破流血,然后用水滴到桶里的声音来模仿血滴下来的声音。被蒙着眼睛的死囚真的以为是自己的血在不断的滴下,没过多久,他就在这巨大的恐惧中死亡了,而实际上,他一滴血也没有流。事后对他的身体进行检查,发现身体的所有体征居然与大量失血的症状是一样的!也就是说,死囚收到了暗示,相信自己正在流血,进而使得他的身体真的出现了失血过多的反应。
大众面对疫情严峻形势,按要求做好居家隔离、自我防护,期间难免出现焦虑、恐惧、担忧、失眠等心理反应,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。但是,只要我们正确认识、理性面对,通过精神和心理科普知识教育,就一定能走出焦虑和恐慌,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状况!
在这样的非常时期,切莫忽视情绪的力量,不仅要做好行动上的积极防御,也要以积极情绪,唤醒自身的内啡肽和多巴胺,筑起良好心境的防御大堤,助力守护身心健康。
在此有三条建议,以帮助大家建立更好的积极情绪:
Copyright 2023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- 学生工作网 All rights reserved
昆明校区: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海屯路296号 安宁校区:安宁市职教园区麒麟路17号 滇ICP备05007082号-1